
作为在澳洲留学行业人,我被不止一次问了这个问题,澳洲大学真的水吗?
这个水是要怎么定义的呢,是入学门槛,还是毕业门槛,还是竞争力?
关于澳洲大学优秀的毕业生竞争力表现,相信大家也经常听到,有人以此来反驳“澳洲大学水”👇👇

那其实重点是这个“毕业生竞争力”是怎样的一个逻辑,详细内容是什么,我觉得这些可以量化的东西,才是讨论的重点:
来看看官方怎么解释的:
- 雇主声誉(30%)
根据传统,QS在其所有排名项目中都将雇主声誉视为关键表现指标。当然,这一指标在仅关注就业能力的排名中起主导作用。 雇主声誉指标基于将近75000份对QS雇主调查的回复,并要求雇主告知他们所雇佣的最有能力、创新力和最高效的毕业生来自哪些院校。QS雇主调查也是全世界同类调查中规模最大的。
这个很好理解啦~ 比较主观的一个,但其实我们在职场里很多时候前途就是决定于雇主/上司对你的主观评价,所以这一个也是占比最高的。
我的学生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国内的本科经常都是用很老有点过时的教材,比如最出名的是上海某学校出版的高数教程,饱受诟病,
而澳洲因为本身教育国际接轨,接收新事物、把新事物带进教育的成本比较低,所教的东西真的很能在职场派上用场!
- 校友成果(25%)
重视毕业生职业的大学往往培养出成功的校友。在这里,通过衡量每个人在特定行业的理想成果,QS已经确定了被纳入150多份事业高度成功者名单中的个人。总的来说,QS已经分析了全世界40000多名最具创新力、创造力、创业能力、慈善资助能力和/或最富有的人,以确定哪些大学培养出了改变世界的人。高权重适用于那些年少有为的人,以确保较高的当代相关性。同样,本科生学位比研究生学位具有更高的权重,这是因为相关人士认为:高等教育学习过程的早期阶段对个人就业能力建设的影响更大。
这个不用解释啦~ 大家可以看看澳洲名校商科出身的世界500强管理层或者独角兽企业的CEO有多少~
- 每位教师与雇主的合作关系(25%)
该指标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它使用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来确定哪些大学正在通过成功地与全球公司合作进行重大的变革性研究。该统计仅涵盖在五年内(2015-2019年)签署过两份或以上合作文件的不同公司。《财富》和《福布斯》显示:今年的排名考虑了大学与2000家全球顶尖企业的合作。 其次,其考虑了由院校所报告并由QS研究团队所验证的、与工作实习相关的伙伴关系。 根据每所大学的教师人数,这两个数字都经过调整,然后合并成一个综合指数。
其实换成另两个词就懂了,
人脉,资源
相信在国内学校比较好或者和老师走得近的人都能明白,老师手里的人脉&资源是你的很重要的起点之一,这个排名把这一个考虑到,蛮周到的~
- 雇主/学生关系(10%)
这一指标涉及总结过去12个月来频繁出现在大学校园的个人雇主的人数,为有上进心的学生提供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机会。雇主的露面也增加了学生参加职业生涯首次实习和研究的机会。这种“主动露面”的形式可能为参加招聘会、组织公司介绍或任何其他自我推销活动。 根据学生人数,该数字经过调整,从而说明每所院校的规模。
与上一项类似,第一份工很重要!
- 毕业生就业率(10%)
该指标最简单,但对于理解大学在培养就业能力方面的成绩有重要作用。其涉及衡量在毕业后12个月内从事全职或兼职工作的毕业生(不包括选择继续深造或无法工作的毕业生)的比例。为了计算分数,我们考虑了每所院校的比例以及这些院校所在国家的平均比例之间的差异。为了排除明显的异常,通过每个国家或地区所记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范围来对结果进行调整。这说明:大学培养就业能力的能力将受到所在国经济表现的影响。
嗯,懂得~ 可能大家会听说一些名校的就业率比较低,特别是硕士/博士,但我想说这种情况除了投身科研,通常是由于这些毕业生投身创业~这也和校友成果这一项相呼应
看了这些官方解释是不是会有些被说服了呢?可以看到除了雇主声誉其他都是非常可以量化的指标,也就是说这个排名本身是科学的,而雇主声誉他的主观性也并不影响这个排名的权威,因为你的对你的工作竞争力的评价很多时候就是上一级的人主观判断的。
所以当这个学校的学生即使在这一项也平均拿到比较突出的数据,那也能说明问题了~
资料来源: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排名方法